English

圆明园今昔

1999-03-1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戴逸 我有话说

北京西郊海淀镇附近,田野平旷、河渠纵横、树木荫翳。一个半世纪以前,这里矗立着一座宏伟瑰丽的皇家园林,那就是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圆明园原是清代康熙皇帝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赐给皇四子胤?的花园。后胤?即位,即雍正帝,此地成为行宫,经常在此视朝、听政、理事、宴宾、游乐、居住,经过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个朝代、151年的修葺扩建,形成包括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个子园、占地五千多亩的大型皇家园林。

圆明园气魄宏大,建构精丽,格局多变。其水面十分开阔,平地造园,凿池引水,堆山植树,在福海及许多湖泊、河流、假山、树丛旁兴建一百数十个景点,宫殿楼台、亭轩桥塔,形式多样,与园中山水泉石、草木花卉交相辉映,创造了一个神仙乐土、壶天胜景。乾隆帝在《圆明园后记》中写道“规模之宏敞,丘壑之幽深、风土草木之清佳,高楼邃室之具备,亦可称观止。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无以逾比。”一位曾参加修建圆明园工程的外国传教士王致诚在一封信中说“此地各物无论在设计和施工方面都极浑伟和美丽,因为我的眼睛从来不曾看到过任何与它相类的东西,因此也就令我特别惊讶。……中国人在建筑方面表现的千变万化,复杂多端,我唯有钦佩他们的天才宏富。……这种园林景观是难以描述的,只有用眼睛去看才能够领略它的真实内容”(《圆明园纪事书札》)。法国伟大作家雨果在听了传教士对圆明园的介绍以后,热情地赞美:“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圆明园属于幻想的艺术,一个近乎超人的民族所能幻想到的一切都汇集于圆明园……只要想象出一种无法描述的建筑物,一种如同月宫似的仙境,那就是圆明园。……它仿佛在遥远的苍茫暮色中隐约眺见的一件前所未知的惊人杰作,宛如亚洲文明的轮廓崛起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致巴特雷上尉》)。

圆明园是清朝繁荣时期创建的杰构。当时,清朝统治稳定,国力强盛,财政富裕,库藏丰足。乾隆时,国库贮银七、八千万两,相当于两年全国的财政收入,因此乾隆帝考虑如何将财富散之民间,以裕民生流通。如乾隆三十年谕令各地大兴土木之工:“现在军需已罢,各省多报有收,正府库充盈之际。而朕所念者,库中所存居多,则外间所用者少。即当动拨官帑,俾得流通,而城工藉以整齐”(《清实录》卷748)。财力雄厚是进行大规模建设的前提,由于财政富裕,故乾隆帝兴建园林工程,不惜工本,不吝耗费,务求工程质量精益求精、坚实美观。而18世纪,中国的生产力和建筑技术发展到了高峰,政府有专管建筑的机构,即工部营缮司和内务府营造司,颁行了《工程做法》《内工则例》等书,总结了一套设计、施工、布局、装饰的经验,技能精熟。一批能工巧匠以精湛的建筑技艺供奉内廷,如历代相传的“样子雷”,其第三代雷声征、第四代雷家玮都是乾隆宫廷中的著名匠师。清朝十分重视工程质量,反对减银省料、草率施工、立下检查工程质量的规章,如有坍塌损坏,承修官员,罚银赔修。故工程质量之佳,历朝所未有。宏伟瑰丽的圆明园,正是国家雄厚财力与建筑技术高超的产物,表现了清王朝的盛世辉煌。

圆明园在造园艺术方面推陈出新,师法自然,避免宫廷建筑中的呆板程式的凝重风格,追求天然活泼的情趣。它有远处的西山作借景,有丰富的水源、广阔的地形、繁密的花木。据此而剪裁、配置、建构,体现出诗情画意的境界。此园建筑“抛弃整一之常律焉。盖其所营、欲备天然野趣而得幽隐之便,非欲其仍若严整壮丽之皇居也”(王致诚语)。

圆明园中的建筑,根据不同的用途进行设计,荟萃了全国各地的风景和建筑样式。如“鸿慈永祜”是奉祀康熙、雍正神主的地方,故宏大堂皇、庄严肃穆,为传统宫殿建筑,饰以碑亭华表,其规格高于圆明园的正殿。“山高水长”是接待蒙古王公演武角?、放花观灯的场所,故平衍宽旷,可以驰马射箭,楼宇亦呈一字形排列,便于瞻望观摩。“多稼如云”寓观耕崇农之意,模仿田野村庄,种植稻谷蔬菜,饶有田家风韵。“上下天光”的湖面开阔,长桥修栏,蜿蜒百尺,登高俯瞰,一碧万项,这是模仿洞庭湖的景色。“西峰秀色”轩爽明敞,面对青山,古松如盈、玉兰吐芳,这是模仿庐山的景色。圆明园内还移植过来许多江南的名园名景,乾隆南巡特有许多画家建筑师护驾随行、摹绘江南的胜景名园,回京后加以仿造。福海周围布置了杭州西湖景色,“断桥残雪”、“苏堤春晓”、“雷峰夕照”、“曲院风荷”、“柳浪闻莺”、“南屏晚钟”,连名称也是从杭州搬过来的。还有几个园中之园,安澜园是摹仿海宁陈氏的,狮子林是摹仿苏州倪氏的,小有天园是摹仿杭州汪氏的,如园是摹仿南京徐氏的。故王?运的诗中说:“谁道江南风景佳,移天宿地在君怀。”圆明园中的摹仿不是简单的重复和抄袭,而是“略师其意,就其天然之势,不舍己所长”(乾隆:《御制诗文集》五集,卷八九《题致远斋》)。也就是汲取原景的某些优点、特色,因地制宜,加以再创造。

圆明园内还有一群特殊的建筑,即西洋楼。它是中国大规模仿造西洋建筑的最早尝试,由外国传教士郎世宁、蒋友仁、王致诚、艾启蒙等设计,由中国工匠用中国物料建成,包括“谐奇趣”、“海晏堂”、“黄花阵”、“远瀛观”、“大水法”、“线法山”等多处景观。整个景观以洛可可式建筑群及喷泉作为主体,形态端庄齐整,呈有规则的几何形构图,表现西方建筑艺术的特色。但局部的布置和装饰又揉合了中国的传统手法,如积石堆山、重檐屋顶、彩色琉璃等,体现了中西建筑艺术的交流与融合。西洋楼是极具特色也是至今唯一保留残址的建筑群,几乎妇孺皆知,登临凭吊者络绎,但它并非圆明园的主要建筑。它僻处长春园的北隅,面积仅占整个圆明园的百分之二。

圆明园不仅是一所辉煌的宫殿、园林,也是收藏丰富,琳琅满目的博物馆。室内之陈设均为贵重木材制成的桌椅床几,墙壁饰以精美之壁纸、悬挂着历代名人的书法画卷。玉器、瓷瓶、铜炉、漆匣、珐琅、水晶,精品纷呈,所用幔帐垫褥,俱是上等的绣缎织锦,华丽光采,体现了物产之丰富与人工之灵巧。园中的文源阁是专为庋藏《四库全书》而建的藏书楼,这部多达七万九千多卷、荟集了中华文化精萃的典籍,在乾隆中叶修成,共缮写七部,圆明园所藏称“文源阁本”。园中还贮存着1792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特赠送的许多礼品,包括天文仪器、地球仪、乐器、车辆、枪炮、船只模型、钟表、毡毯等,其中有“布腊尼大利翁”一座,是一假天馆,亦即天象厅。周围约一丈,高一丈五尺。所载日月星辰同地球之象,俱自能行动,效法天地之转运,十分相似。……此件系通晓天文生多年用心,推想而成,从古迄今所未有,巧妙独绝”(《梁肯堂奏呈英使原禀贡单》)与假天馆配套的是由英国著名天文学家赫哲耳制作的反射望远镜,这些仪器是一代精美绝伦的作品,足以表现哥白尼、伽里略、牛顿的天体理论。

圆明园的建筑、景点、用具、藏品均精心建构,独具匠心,制作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可惜圆明园存世只有151年,至1860年(清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惨遭侵略军的蹂躏,联军入园,大肆抢劫,把园中的珍宝、古玩、金银、书画、瓷器、绸缎劫掠一空。一个参与劫掠的英国书记官写道:

“十月十七日,联军司令部正式下令可以自由劫掠,于是英法军官与士兵疯狂抢夺,每个人都是腰囊累累,满载而归。这时全园秩序大乱。法国兵驻扎园前,法人手持木棒,遇珍贵可携者则攫而争夺,遇珍贵不可携的如铜器、瓷器、楠木等物则以棒击毁,必至粉碎而后快(赫利斯文,见《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1期王崇武译)

为了掩盖罪恶的劫掠行为,侵略者竟丧心病狂想出了一条放火灭迹的毒计。英军司令额尔金说“只有焚毁圆明园一法,最为可行。”10月17日侵略军下达放火焚园的命令。

“焚毁的命令发下后,不久就看见了重重的烟雾,由树木中蜿蜒曲折升腾起来。顷刻工夫,几十处地方,都冒出一缕缕的浓烟密雾。万万千千的火舌,往外喷发,烟青云里,掩蔽天日。所有庙宇、宫殿、古远建筑,被视为举国神圣庄严之物,其中收藏着历代富有皇家风味和精华的物品,都付之一炬了。以往数百年为人们所爱慕的崇构杰制,不复能触到人类眼帘了。这些建筑都是足以表彰往日的技术和风格,独一无二。世上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和它比拟,你们曾经看见过一次,就永远不能重睹”(格赫:《我们是怎样占领北京的》)。

圆明园这座宏伟典丽的皇家园林就这样遭到彻底毁坏,剩下了一片废墟,供人凭吊,令人叹息。圆明园残址所记录下的帝国主义强盗的侵略罪行,是永远洗刷不掉的。

圆明园的过去,内涵丰富,经历曲折,诉说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盛衰兴替和帝国主义的累累罪恶。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保护圆明园的遗址。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多次建议保护、整修和利用的各种方案,并且成立了圆明园学会和基金会,出版了刊物、资料集,讨论了圆明园遗址公园的总体规划草案。人们根据各自的认识、经验,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有的同志主张根据财力,逐步修复圆明园的主体部分,以再现其昔日的辉煌。有的同志主张应维持现状,保留残址,显示悲壮的美,让后代子孙永远牢记祖国历史上这段苦难的历程。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争论,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论修复其主体也好,保留其残址也好,大家都是从保护圆明园,关心文物园林、热爱祖国的心情出发。究竟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圆明园遗址还需要专家学者和广大公众们进一步讨论,集思广益,取得较为接近的共识,以草拟保护和利用遗址的妥善方案,俾付之实施。

王道成和方玉萍、李胜兵等同志编辑了《圆明园———历史、现状、论争》。这部书全面介绍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收集了丰富的文章资料,其中很多是知名的专家学者的研究心得,还刊印了地图和当年圆明园40景的精美彩色图片,述说了该园的兴建、景点、艺术成就和劫难命运,介绍了今天保护遗址的不同意见。一卷在握,饱览无遗,全局在胸。使读者可以想见这座名园的当年风采,缅怀其不幸遭遇,亦可窥知今天关于保护遗址各方面的不同意见。这部书是全面了解和认识圆明园不可缺少的书籍,也是进一步研究圆明园历史和艺术的很好的入门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